1. 美食主页 > 食材

菠薐 菠薐菜是什么菜

菠薐 菠薐菜是什么菜

关于菠薐✅的问题,下面有几个最新菠薐菜是什么菜的观点,这里管饱网美食达人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菠薐答案,了解更多菠菜是什么?的相关详细知识。
相关菠薐的扩展:
菠菜是什么? 菠菜 Spinacia oleracea藜科菠菜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。又称菠薐 、波斯草。以叶片及嫩茎供食用。原产伊朗,2000年前已有栽培。后传到北非,由摩尔人传到西欧西班牙等国。中国至迟在唐代已有菠菜的栽培。 菠菜主根发达,肉质根红色,味甜可食。根群主要分布在25~30厘米的土壤表层。叶簇生,抽薹前叶柄着生于短缩茎盘上,呈莲座状,深绿色。单性花雌雄异株,两性比约为1:1,偶也有雌雄同株的。雄花呈穗状或圆锥花序,雌花簇生于叶腋。胞果,每果含 1 粒种子,果壳坚硬、革质。按果实外苞片的构造可分为有刺种和无刺种两个类型。菠菜属耐寒性蔬菜,长日照植物。生长过程中需水较多,土壤有效含水量为 70% ~ 80%,空气相对湿度为 80%~90%时生长旺盛。对土壤要求不严格,以pH7~8为宜。对氮肥需求较多,磷肥、钾肥次之。春秋两季均可播种。而以秋播为主,生长期约60天。中国北方也有冬季播种 、来春收获的 ,俗称埋头菠菜。条播或撒播均可。
“七样羹”的“羹”及“菠薐”等“羹菜”名称

正月初七是人日,潮俗吃“七样羹”。

所谓的“七样羹”,就是用七种时蔬(当令的蔬菜)加爆炒过的五花肉、火腿、香菇等煮成的菜肴。为什么偏偏是在正月初七吃“七样羹”呢?我猜是从年夜饭到正月初六,连着吃了六天的大鱼大肉,该多吃一点蔬菜了。此所谓的“食鱼食肉着菜佮”。肉,此处读bhah4(峇4);佮,音gah4(甲),押韵。

但本文不谈民俗,只谈方言俗语俗字。

首先,我们说说这个“羹”字。

“羹”字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,《新华字典》这样解释:“煮或蒸成的汁状、糊状、冻状的食品:鸡蛋羹、肉羹、豆腐羹……。” 粤语最出名的是“龙凤蛇羹”。我1982年夏天考研,考完所有科目后,三位一起考研的同学凑了份子钱,到广州著名的“蛇王满”吃了一碗蛇羹。在广州读了四年本科,广州好吃的就吃过炒河粉和艇仔粥,太可惜了。要豁出去找最有名的“龙凤斗”过过瘾,才不枉此负笈广州四年。

蛇 羹 图

潮汕话的“羹”,指菜羹的意思,除了“七样羹”之外,还有“大菜羹”之类。一顿饭吃剩下来的“残羹剩菜”,潮汕话也说“凊(cing3)羹凊菜”。但最有趣的是,把熬给猪吃的猪菜也叫作“羹”——猪羹。把挖回家的野菜和蔬菜的菜帮子切了可以“熬猪羹”,砍切的过程叫“斫猪羹”。斫(dog4),大概是表示刀法比较野蛮、可以大砍大斩的意思。

澄海莲下镇南湾村的大菜(卷心大芥菜)闻名遐迩,个大叶厚心卷,做煲淋大芥菜(大菜煲)的绝佳食材。(林伦伦 摄)

其实,除了煮熟的蔬菜羹之外,生的蔬菜也叫“羹”或者“羹菜”。我小时候在农村里,种蔬菜就叫“种羹菜”,菜市场里卖蔬菜的摊子叫作“羹菜摊”。我老家澄海莲下镇南湾村种的蔬菜曾经很著名,直销深圳等地,乡亲们自豪地跟我介绍说:“俺乡里个羹菜过出名,深圳够车够车来载(咱村的蔬菜很出名,深圳整车整车地来拉)。”

其次,我们来说说这“七样羹”中一些难写的菜名。

菠薐(菠菜)图

“七样羹”就是七种“当时”的蔬菜。潮汕的冬春之际,当令的蔬菜不少,最常见的是:大菜(卷心大芥菜)、菜头(萝卜)、菠薐(菠菜)、高呖(包菜)、白菜、春菜(小芥菜)、菜花(椰菜花)、工茼(马铃薯)、芥蓝、茼蒿、葱、蒜、芹菜、芫荽等。任选七种,加爆炒过的五花肉、火腿、香菇一熬,就是了。

菠薐,经常被写成同音字“飞龙”,它是个古代的音译词。南朝·顾野王编的字书《玉篇 · 艸部》中已收:“菠,博何切,菠薐。” “薐,勒登切,菠薐。” 可知菠菜在此前已传入我国,“菠薐”乃是外来词的译音。《唐会要·泥婆罗国》:“(贞观)二十一年,遣使献波棱菜、浑提葱。” 宋·高承《事物纪原》卷十:“刘公《嘉话录》曰:‘菠薐菜,西国有僧将其子来,韦绚云,岂非颇陵国来,语讹为波棱。’” 波棱、菠薐,都是同一音的不同译写,《汉语外来语词典》谓其来自尼泊尔之古名,即菠薐也,也即韦绚所云之颇陵国。又“菠”字今潮音文读为bo1(波),如“菠菜”读此音。但菠薐口语叫buê1 lêng5(杯龙),“buê1”乃“菠”之白读音,“菠”属戈韵字,戈韵字潮音白读韵母为-uê者还如“锅科课蝌稞”等。其声旁“皮”读puê5(胚1),韵母也是-uê。现在的汉语方言中,浙江宁波话等也保留“菠薐”的音译名称。因为“菠薐”与“飞龙”同音,有“飞龙在天”、“龙虎精神”的好意头,是七样羹的必选菜之一。

潮汕茼蒿图

茼蒿,音dang5 o1(铜窝),群众经常不知如何写。其实,这是个普通话也有的词语,读tóng hāo。关键是潮语连读音变后,“茼蒿”的“茼”经常被认为是第六调,音同“重”(dang6)。“蒿”字在“青蒿”中又被读为hao1(浩1),群众多不知道其白读可以读为o1(窝)。其实,ao-o是豪韵字文白异读的典型规律,做姓氏用的“高”就读 go1(糕),如高绳芝、高衙内等。

高 叻 蕾(包菜)图

高叻,潮音go1 lê6(糕历6),也叫“高叻蕾”,就是包菜,别名洋白菜、圆白菜、包菜、莲花菜等,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,有400多个品种。我关心的不是它属于什么科什么属,而是它为什么会叫“高丽菜”(我知道它叫“高丽菜”,是第一次去台湾时看到的)?潮汕话的go1 lê6(糕历6)是否跟“高丽”有关。“高丽”如果指朝鲜的话,潮音是gao1 li5(沟厘),如 “高丽参”。那么,这个go1 lê6(糕历6)的词源又来自哪儿呢?百度网络资料上有人认为:包菜原产于欧洲,在荷兰占领台湾期间传入中国。后来日本人统治台湾,认为包菜和当地人参一样有营养和价值,给它起了‘高丽’的名字。如果这样的看法对的话,这个 “高丽” 是经过日语台湾化后而借入的,所以发音有了变化。

刚挖出来未洗干净的工茼

工茼,潮音gang1 dang5,是马来语kentang的译音词。也叫“荷兰薯”,也许是荷兰人统治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时留下的叫法,“荷兰豆”也是同理而来的。这玩意儿在北方各地名字可多了:洋芋、洋山芋、洋芋艿、番人芋、番芋、山药、山药蛋、馍馍蛋、地蛋、马铃薯、土豆、地豆、薯仔等。

芥蓝,以潮州城脚芥蓝最为著名。

芥蓝,潮音kah4 nan5(笚篮),有些地方叫gah4 nan5(甲篮)。普通话也有两读:一读jiè lán,一读gài lán。本字就是“芥蓝”这俩字。“介”“芥”俩字《广韵》音“古拜切”,潮音读gai3(盖),介绍、芥菜,潮语就读此音。口语kah4或gah4,应该属于更古老层次的读音。李新魁老师认为,上古音“祭”部的这些字的韵尾“-i”是后起产生的,以前可能是接近喉塞音的韵尾。《洪武正韵》中也记录了“讫黠切”的入声读音。“蓝”字读nan5,与“篮”字相同,作为姓氏用的“蓝”也读此音,一点也没有问题。

芫荽姐,叠盘头。

芫荽,潮音uang5 sui1(完虽),有人错写为“莞荽”。“莞”字潮音读uang2(婉),如“莞尔一笑” “不禁莞尔” 等,但 “东莞” 的 “莞” 普通话读 guǎn,影响了潮语的读音,年轻人将其读作 guang2(馆),也不能算是错读,只能算是新读音。“芫” 字古音属于 “疑” 母或者 “以” 母字,潮音读零声母没有问题。“芫荽姐叠盘头”是潮人“酒起鹅肉斫”时产生的俗语,本是饮食家常细节,摆雅也佮味,引申指用来做点缀、摆头摆面。

厚合图。图中右下角“随吃随劈”应该是“随吃随擘”(伯)。

厚合,潮音gao6 hah8,有些地方叫“百合”,正名叫莙达菜,是藜科甜菜属中的变种,二年生草本植物,以幼苗或叶片作蔬菜用。外地也叫“厚皮菜” “牛皮菜”等。因为“合”有合意、和合(与人合得来)的意思,是个好字眼,七样羹中经常有它的身影。但我小时候在农村里,“厚合”是与红薯叶等一起熬猪羹养猪的。因取用时从其外面的叶子逐日往里掰,随掰随生,一直掰到菜心才整棵收割,故名 “掰hah4”,谐音 “百合”。菜叶子潮汕话叫做 “hah4(哈)”,外面的叫做 “外hah4”。“hah4(哈)” 的本字至今未知,我怀疑就是“合”。“合”字《广韵》是匣母字,应该读阳声调hah8(哈8)。《中原音韵》则有“晓”母读音,可以读阴声调hah4(哈)。“合”有可能是菜叶子如书页之开合,故名hah4(哈)。

其他菜名的书写和读音应该不难,就不一一赘述了。

【延伸阅读】1、祝您:身体健康会春龙,事业发展大春摛!;2、冬·收冬·年冬·大冬·冬情·地豆冬;3、人间七味:咸甜酸莶涩苦甘。

【图片说明】本文配图除署名者外,均来自百度网络照片。特此鸣谢!

今天菠薐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后,是否找到相关菠薐菜是什么菜的答案,想了解更多,请关注www.gzfeb.cn管饱网美食常识资讯网站。

本文由爱烧瓶网站发布,来源于网络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zfeb.cn/food/3042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